from:

http://209.85.175.104/search?q=cache:1cm0aOXj5LkJ:blog.roodo.com/tiffany1003/archives/2191839.html+%E8%BF%85%E6%8D%B7%E6%8A%95%E8%B3%87&hl=zh-TW&ct=clnk&cd=4&gl=tw

 

 

==============================================

700萬台灣股民注意 上市櫃公司老闆變身「藏鏡人」

聯電,不見了?

因為和艦案和財報事件,曹興誠、宣明智相繼去職,
群策、群力、協力等「實質擁有者」
也紛紛脫離官方的監控雷達,
精讀歷史的老曹,
這回玩的會不會是36計的最後一計……。


撰文‧柴煥欣

最近,台灣的政治鬧劇,一場接著一場。財經議題、產業未來發展,無人聞問;只是,天天精算產值、投資報酬率的產業界,難道閒著在旁看熱鬧?

肯定不是。企業界人士一個個忙得很,他們忙些什麼?這群人急於擴張版圖、布局世界。小小的台灣早已撐不下他們搶下世界市場的野心。

所以,當倒扁行動搞得沸沸揚揚;一場台灣產業大遷移的重大訊號,卻從產業界的一隅出現。

一切可以從聯電和艦案談起。

2005年2月15日,聯電因受到「將訂單與技術輸送予蘇州和艦科技,經營階層涉及背信」的指控,新竹地檢署以120人的大陣仗,對聯電進行大規模搜索。從此,聯電走入了紛擾的一年。

和艦案仍為現在進行式

首先,為了釐清與和艦的關係,曹興誠以聯電董事長之名義「破天荒」地在報紙刊登廣告,向投資人與社會大眾說明;之後,因牽扯出曹興誠晉見陳水扁,談及併購和艦的法令問題,結果演變成陳水扁與曹興誠之間因是否談及和艦的羅生門事件,甚至,還在台北政壇引起軒然大波。

事情還沒完。去年12月,因為台美會計制度差異,以至於聯電於美國財報為商譽、員工分紅費用,以及衍生性金融商品攤提年限由原先15年縮短到美國證管會所規範的10年,以致所需認列攤提費用增加,而虧損因此也由原先47億元擴大到124億元,進而引發成為「財報事件」;當時,除了金管會跳出來「慫恿」投資人控告聯電外,聯電亦發布公開說明,並提出「是否台灣已成亂邦?」、聯電「是否該自台灣下市另覓良市而居?」的強烈質疑。

最後,在2006年1月9日,曹興誠與宣明智同時辭去聯電董事長與副董事長職務之後,聯電自此風平浪靜;只是,曹,宣二人的去職,和艦案真的就此結案了嗎?其實,平靜的海面下,早已是暗潮洶湧。

自從和艦案爆發以來,投資人所見所聞,都屬檯面上的爭議;但是,檯面下的運作與布局,事實上,到目前為止,應該都還是「進行式」;且從種種現象來看,除了外資法人外,實質握有聯電的「大股東」,正從台灣證管單位監控雷達中慢慢消失中;操作過程的箇中精妙,恐怕在美國哈佛大學MBA課程中也很難學到。

現象1:以退為進 金蟬脫殼

以聯電94年度年財報所揭露董事與監察人資訊來看,聯電主要法人股東與董監成員為群策投資、群力投資,以及協力投資三家公司,另再加上由聯電轉投資的子公司迅捷投資公司,透過交叉持股而成為聯電法人董事。

其中,群策、群力、協力三家投資公司的董事長都是曹興誠,宣明智也是這三家投資公司的董事;至於迅捷投資,董事長則為聯電前財務長洪嘉聰,也是聯電經營團隊的核心成員。所以,基本上來說,即便曹興誠在今年1月間辭去聯電董座以來,整個聯電董監團隊,仍是由他掌握。

然而,到了今年6月臨時董事會,聯電董事會成員「默默地」出現大幅度改組。其中,群策、群力,以及協力三家投資公司完全自聯電董事會名單中消失,取而代之的則是原本只占一席董事的迅捷投資。這次董監改選之後,迅捷投資拿下了4董1監的位置,其中,包括了董事長的位置,現任董事長胡國強則從原本群力投資法人代表,變成迅捷投資的法人代表。

另外,原本也只有聯電一席董事的矽統科技,也在這次董監改選中取得聯電的2董1監。簡單的說,聯電法人董監成員從原先由多家投資公司所組成,簡化到只有迅捷投資與矽統科技2家法人股東;至於群策、群力、協力三家投資公司,如果,在這段期間沒有將手中聯電持股予以出脫,它們的身分不過是「單純」的聯電股東成員而已。同樣地,曹、宣二人,如果仍持有聯電股票,也不過是股東身分;因為,仍掛著榮譽董事長的曹興誠,名字已經完完全全地自聯電董監成員中消失了。

曹、宣二人辭去聯電董事職務,好處不少。除了有助於和艦案降溫外,曹興誠還可以投注更多心力於聯家軍的IC設計產業。

更重要的是:曹興誠、宣明智,乃至於群策、群力、協力,這些聯電「實質擁有者」,因為已不具聯電董監身分,所以,也無需申報手中聯電股票的進出與持有情況,可以說,他們已自台灣證管單位的監控雷達中消失。

現象2:暗度陳倉 一石多鳥

今年1月10日,正是曹興誠與宣明智「離開」聯電的次日,諧永投資公司正式核准設立。諧永的資本額高達66億元,超過聯電旗下弘鼎、弘誠兩家創投合計60億元的規模,資金規模在「聯家軍」投資公司中居冠。諧永主要出資者除智原、欣興、矽統、聯詠等「聯家軍」成員外,聯電長期的友好戰友──矽品,也參與其中;諧永投資的董事長,則由聯電財務體系出身,同時也是京元電前財務長洪炳坤擔任。

諧永投資成立後第18天,即1月27日,快速買下聯電旗下迅捷投資63.5%的股權。這筆交易除了為聯電挹注157.63億元業外收入,美化聯電本業今年第1季僅賺8千多萬元的數字。聯電長期為外資法人詬病,就是因轉投資過於複雜,使得公司獲利數據估算不易。胡國強擔任聯電執行長以來,強調聯電將專注本業,持續出脫與本業無關的持股。將迅捷售予諧永,不但讓聯電財報變得乾淨不少,也符合胡國強一貫政策。

不過,將迅捷出售給諧永的動作,也使得迅捷投資與聯電的關係,從此主客易位。原本,迅捷是聯電的子公司,賣給諧永後,變成了聯電母公司,而諧永更成了聯電的祖父公司。如此,迅捷投資在台股的操作動向,將自投資人眼前完全消失,持股內容也無需在聯電財報中揭露。

至於諧永投資,手握龐大資金,但是卻可以隔著迅捷,不必進入聯電董事會,站在第一線;所有與聯電相關的布局,也不必向證管機關與投資人揭露;因此聯電的財報更乾淨了,但未來整個聯電王國的新布局,卻更加撲朔迷離。

更大的差別在於:以往,迅捷仍是聯電子公司時,迅捷握有的近60萬張聯電持股,不具有表決權;但是,現在,迅捷成了聯電的母公司,迅捷所持有大筆聯電股票具有表決權,將更有利於曹興誠鞏固聯電股權。所以說,諧永投資的成立,對曹興誠而言,可真說是「一石多鳥」的高招。

現象3:棄車保帥 一勞永逸

至去年第2季為止,聯電董監成員除了群策、群力、協力、迅捷等投資公司外,實際上,還有極具官方色彩的交通銀行,扮演聯電監事角色;交銀法人代表則為林宗勇,當時,林宗勇同時兼任兆豐金總經理一職;聯電本身也有不少兆豐金控持股,而且,聯電也擔任兆豐金及其旗下銀行的董事職務。

在和艦案發生後,林宗勇卻消失了。原本,林宗勇可以聯電監察人身分就近監督和艦案的進展;然而,林宗勇卻在94年5月30日,和艦案仍在熱頭上時,靜悄悄地辭去聯電監事職務,並於下半年分批出脫聯電持股。同時,聯電也從94年7月下旬開始分批出脫兆豐金控持股,並於同年10月28日辭去兆豐金董事職務。

在關鍵時刻,聯電與兆豐金互辭董監職務,動機為何?引人好奇。或許,聯電可稱說是要貫徹「專注本業,持續出脫非核心事業持股」政策,因而出脫兆豐金持股,並且退出兆豐金董事會。但是,在政府還緊咬著聯電和艦案不放的重要時刻,具有官方色彩的兆豐金卻棄守了監督聯電的最佳「位置」,選擇臨陣脫逃,應有所做為而不做為,令人困惑。

長遠來看,對聯電來說,兆豐金或說是林宗勇辭去聯電監察人一職,倒還真的是幫了聯電一個大忙;因為,政府將無法透過內部管道對聯電進行「關注」,只能藉由外部機制進行監督,簡單的說,就是政府對於聯電的掌控或是影響力,都將大不如前。

退居幕後 不與政府玩了?

無論是曹興誠、宣明智辭去董事職務,群策、群力等投資公司退出董事會,或是諧永投資成立,乃至於兆豐金辭去聯電監察人一職,種種現象都始於和艦案爆發後,曹、宣二人的策略主軸在於隱身幕後。

雖然,曹興誠離開聯電董事長寶座,但仍然是群策、群力、協力等投資公司的董事長,同時也是聯電子公司弘鼎、弘誠兩家創投,以及孫公司真宏投資的董事長,而且,還掌控了關鍵的諧永與迅捷兩家投資公司,曹興誠手中所握有資金就超過200億元,對於聯電當然具有左右的能力。面對這樣的布局,確實是讓聯電財報看起來更加乾淨,也讓聯電本身看起來更專注於本業;但整個集團的布局方向,以及資金分布與流向,卻更加模糊。

曹興誠心中盤算什麼?在「財報事件」時,聯電所做公開說明中提及「如此自律單純、守正不阿的公司,竟成為證交所、金管會的眼中釘」;聯電是不是因此也與許多將經營重心移至海外的公司一般,做了「不與政府玩下去了」的選擇?精讀歷史的曹興誠,難道,這一回玩的會是三十六計的最後一計「走為上策」嗎?

==========================================

↓ from :http://www.chip123.com/phpBB/archiver/?tid-11200.html

財訊》聯電、台積電 富爸爸養胖兒子

文◎王玫文;財訊雜誌 2007-12-12
[img]http://money.udn.com/html/rpt/image/REPORT/f_93165_1.jpg[/img]
  
晶圓代工養小金雞,晶片設計最有賺頭

跟隨聯電的腳步,近年台積電也成功養育創意等小金雞。堪稱「養金雞始祖」的聯電也不再拘泥於晶片設計,開始在太陽能、LED等領域撒種子。  

說起台灣高科技業轉投資的成果,聯電在一九九五年前後切割產品部門,獨立為聯發科、聯詠、聯傑等晶片設計公司,近年陸續出售持股,豐厚的投資收益,堪稱史上最成功之代表作。光是今年前十月,七家「第一代」聯家軍合計營收高達一○八五億元,相當於同期台灣由數百家公司組成的整個晶片設計業產值的三成。無怪乎聯電新「養」了哪些小金雞、誰出面執掌,總是業界關注焦點。

聯電有利頭就投資,IC設計、太陽能、LED都愛

這段期間聯電的轉投資策略也多所改變。其一,過去聯電多以公司名義進行投資,但接替曹興誠出任聯電董事長的胡國強上任後,轉以宏誠創投、迅捷投資等間接管道為主。其中曹興誠出任群策、群力、協力與逐鹿四家投資公司董事長,前聯電財務長洪嘉聰則是宏誠、弘鼎創投與真宏投資董事長,加上前摩根士丹利投資銀行副總鄭敦謙(宏誠與弘鼎總經理),形成新一代的聯電轉投資決策鐵三角,互相合作之外,難免也互別苗頭。

其二,聯電過去儘管也轉投資欣興等非晶片設計領域,但晶片設計始終是其「最愛」。近年聯電的投資策略轉向,某創投人士形容是「只要有利可圖就有興趣」,投資的觸角比以前延伸得更遠,不過大致仍可看出LED與太陽能兩個輪廓。太陽能方面透過轉投資的晶能科技與日本Ulvac簽約,將以廿億元的投資建立年產一二‧五百萬瓦的薄膜太陽能生產線,預定明年上半量產。LED方面布局則相當完整,封裝方面有宏齊與研晶光電,晶粒代工則是晶電與琉明光電,LED驅動晶片則由聯陽負責開發、明年可望有初步產品,模組則投資了艾笛森。

不過聯電既然在晶片設計轉投資上有過輝煌戰果,加以晶圓代工扶植晶片設計公司的綜效容易發揮,這個族群自然仍居「第二代聯家軍」重要地位。據了解,聯電新增的晶片設計投資中,聯盛、詠發、智微、瑞銘與晶瀚近兩年營運顯著好轉,不是到達損益平衡點,就是獲利開始顯著成長,加上母公司的金字招牌,早已成為未上市盤面的焦點。

其中,聯盛與詠發預定明年三月合併、前者將為存續公司,新聯盛董事長由洪嘉聰出任,副董與執行長由原聯盛董事長陳志逢擔任,新總經理則是詠發總經理陸忠立。創投人士表示,陳志逢與陸忠立分別擅長業務與產品研發,未來將可以相輔相成;加以專注快閃記憶卡晶片的聯盛已順利獲利,仍小幅虧損的詠發則有時下最「夯」的行動電視晶片撐腰,兩家公司合併兼具實質面與題材面,無怪乎促成美事的洪嘉聰據悉也相當開心。

不過聯盛最早要合併的對象卻是開發HDMI晶片的晶瀚、而非詠發,但遭到內部反對而告終。晶瀚前總經理劉鴻志四年前自矽統帶領一個小團隊出來創業,但初期與其他自矽統獨立的晶片設計公司如繪展、圖誠一般,相當辛苦,合併案不成後,不久劉鴻志也決定離開晶瀚、另闢蹊徑,總經理一職則由辛武男接任。據悉晶瀚已取得聲寶電視訂單,ADC與PWM晶片也獲得普立爾、中國TCL、海爾等客戶採用,加以HDMI晶片有其進入障礙,明年題材性十足。

相對於聯電在晶片設計轉投資的獲利「麥克麥克」,台積電投資部門顯得綁手綁腳。為了避免與客戶利益衝突,時下最熱門的晶片設計族群卻是「禁止進入」台積電直系的轉投資名單中,即便是有台積電資金的創投公司投資晶片設計,台積電也會嚴正聲明、劃清界線。

台積電轉投資「IC設計」禁止!

台積電轉投資當中唯一與晶片設計關係密切的就是創意電子,二○○○年後台積電有心扶植專屬的設計服務公司,當時業界原本看好設計技術能力優異的虹晶出線,最後翻牌卻是創意,還曾引起多方揣測。不過創意在新任董事長曾繁城、總經理賴俊豪進駐重整後,找到先進製程的新方向,營運往上跳的結果,是帶動股價在八月間碰觸四五○元附近的高點,十一月中雖回軟至二五○元尋求支撐,但同時花旗銀行報告因預期創意未來三年營收年成長率將達四成而喊「買進」,今、明年的每股獲利預估各為六‧二六元與八‧○六元。

不過就算以明年預估每股獲利八元計算,創意目前的本益比還是高達卅一倍,遠高於聯發科以今年每股獲利卅五元概算的十四倍本益比。儘管如此,投信法人認為,籌碼相對集中的創意與台積電製程開發關係緊密,加上聯電集團今年原本有意作多智原卻未果,明年不排除捲土重來,只要創意基本面持續高成長,智原明年也能有好成績,兩相拉抬後,股價也會有看頭。

與創意同樣可望高成長的是精材與采鈺,這兩家公司都是台積電與CMOS感測元件龍頭豪威(Omnivision)合作的成果,董事長都由前台積電研發副總蔣尚義出任,而采鈺總經理林俊吉也身兼精材執行長;更因為兩家公司同樣都在CMOS元件的封測領域,而被市場高度預期「合併只是遲早的事情」。

精材與采鈺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成立時間,前者早在一九九八年就成立,去年台積電透過私募,以每股一三‧五八元持有四三%,豪威也擁有一席董事;采鈺則是台積電與豪威在前年十一月合資設立的。采鈺成立時間雖不過兩年,但市場推估今年營收有機會挑戰五十億元,高於老前輩精材今年卅億元營收的市場預估值。不過精材月產能三‧六萬片的八吋晶圓級封裝產能在九月損益平衡後,第一座十二吋晶圓級封裝廠也在同時開始裝機,預定明年第一季量產,後續營運爆發力十足。

創投人士表示,CMOS元件前景看好,但以生產製造端來看,封裝成本與技術門檻還高於晶圓代工,這也是台積電與豪威合資跨足的原因,兩家公司合作的觸角也延伸到上海松江(以采鈺名義投資)。創投人士笑言,儘管台積電轉投資多所局限,但卻愈來愈邁開腳步,如果精材與采鈺未來持續維持高成長,台積電很快就會新增兩家年營收「百億元」等級的轉投資了。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財訊月刊》12月號,或至財訊月刊網站[url=http://monthly.wealth.com.tw]http://monthly.wealth.com.tw[/url]查看。***

happy.j886 / Xuite日誌 / 回應(0) / 引用(1) / 好文轉寄
檢調:敢吃敢喝敢玩 真可惡(水...|日誌首頁|六大油商 上季大赚逾500亿美...上一篇檢調:敢吃敢喝敢玩 真可惡(水利署第三河川局去年花兩億六千多萬元)...下一篇六大油商 上季大赚逾500亿美元(图)...